记者吴小军浙江宁波报道:
在浙江宁波奉化溪口镇西北,一座海拔1081米的名山正以其独特的佛教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。这里就是与山西五台山、浙江普陀山、四川峨眉山、安徽九华山并称为"中国佛教五大名山"的雪窦山。近日,记者探访这座千年佛教圣地,深入了解其作为弥勒道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。
千年古刹的佛教渊源
雪窦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。西晋元康元年(291年),有僧尼在此结庐修行,创建"瀑布院",开启了雪窦山的佛教历史。北宋时期,雪窦寺被真宗皇帝赐额"雪窦资圣禅寺",景祐四年(1037年),仁宗皇帝因梦游此山,敕封为"应梦名山"。
雪窦山与弥勒佛的深厚渊源始于唐末五代。当时奉化出了一位"布袋和尚"契此,他整日袒胸露腹、笑口常开,常在雪窦山弘法。圆寂前留下"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"的偈语,被信众尊为弥勒化身。从此,雪窦山成为弥勒信仰的重要道场。
从四大名山到五大名山
民国时期,佛教改革先驱太虚大师担任雪窦寺方丈,于1933年首次提出将雪窦山增补为"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"的主张。这一倡议在1934年版《佛学大辞典》中得到确认。1987年,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寺时,明确表示支持这一说法,雪窦山作为"中国佛教五大名山"的地位由此确立。
"弥勒代表'慈',与观音的'悲'、文殊的'智'、地藏的'愿'、普贤的'行'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五大菩萨法门。"雪窦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。
文化名山的当代复兴
走进雪窦山景区,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高达56.74米的露天弥勒大佛铜像。这尊全球最大的坐姿弥勒佛像于2008年落成开光,由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题写"人间弥勒"匾额。大佛左手握布袋,右手提佛珠,笑容可掬,完美诠释了弥勒"大肚能容,笑口常开"的精神内涵。
近年来,奉化区投资建设了77个硬软件项目,全面推进佛教名山建设。雪窦寺现已形成大佛核心区、礼佛朝拜区等六大功能区,并整合周边大慈禅寺、法华讲寺等寺院,构建起完整的佛教文化景观体系。
文化交流的"弥勒使者"
2013年12月,一尊1.6米高的弥勒佛像从雪窦山启程,"入住"尼泊尔蓝毗尼中华寺,成为中尼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。次年7月,来自佛祖诞生地的天冠弥勒佛像回访奉化,实现了佛教文化的双向交流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2015年的"弥勒文化南极慈行"活动。雪窦寺僧人惟祥法师随团将弥勒瓷佛像送往南极大陆,开创了中国佛教文化登陆南极的先河。2016年,中韩日三国佛教交流大会在雪窦山举行,进一步提升了雪窦山的国际影响力。
"截至目前,雪窦山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弥勒文化交流。"奉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"我们希望通过弥勒文化这个载体,向世界传递中国佛教的和谐理念。"
文化传承的非遗之路
2010年,"布袋和尚传说"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5年,奉化被命名为"中华弥勒文化之乡"。每年举办的"中国(奉化)雪窦山弥勒文化节"已成为展示佛教文化的重要平台。
在雪窦山,游客不仅能欣赏到"东浙瀑布"千丈岩的壮美景色,还能体验独特的佛教文化。景区推出的"弥勒信仰朝拜""禅修体验"等主题线路,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。
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
"弥勒文化不仅是宗教文化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"文化学者指出,"它倡导的包容、和善、乐观精神,与当代社会追求和谐幸福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。"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雪窦山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。通过持续深挖文化内涵、创新传播方式,这座千年佛教名山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篇章,让弥勒"慈爱和乐"的精神照亮更多人的心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