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5月至10月,随着雨季来临,老挝北部频繁出现强降雨天气,极大冲击传统陆路口岸物流系统。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之一,磨丁—磨憨口岸一度因洪水、塌方等灾害风险面临“通而不畅”的困境,成为制约中老跨境贸易特别是汽车供应链运转的核心瓶颈。
如今,随着中老铁路稳定运行与万象车辆保税仓高效协同机制逐步成熟,老挝在雨季中实现了“应对极端气候不间断”的跨境物流新常态,构建起一条高韧性、多节点、低风险的区域供应链体系,为老挝经济转型与区域产业融合注入了新动能。
雨季困局:传统陆运链“窒息” 老挝出口下滑25%
磨丁—磨憨口岸作为中老公路运输的“咽喉”,每年雨季均面临塌方、水毁和道路封锁等问题。2024年,台风“摩羯”叠加极端降雨,导致昆曼公路老挝段中断超过10日,直接切断中老—东盟间陆路车辆通道。大量在途汽车因雨水侵蚀造成锈蚀、零部件损坏,相关企业面临保险理赔、通关延误、资金占压等多重打击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雨季老挝对泰国出口量同比下滑25%,车辆进口及区域分拨能力几近停滞,暴露出老挝在极端气候下传统供应链“抗压性不足”的深层结构问题。
铁路+保税仓+金融构建“免疫型通道”
中老铁路,高桥隧比打造全天候运输“主动脉”和重要跨国通道,以76.5%桥隧比构建起穿越山地雨带的安全屏障。资料显示,2024年雨季,该线路日均开行列车达17列,成功承接90%以上受阻公路货流。万象至昆明全程稳定在72小时内,运输效率较雨季公路快约70%。2025年上半年,中老铁路总货运量达1260万吨,同比增长25.9%。其中,磨憨铁路口岸平均通关时长压缩至52分钟,在雨季保障了货物流动的稳定性与连贯性。
万象车辆保税仓,打造供应链“缓冲中枢”,由老挝金融租赁有限公司(LFL)运营的万象车辆保税仓,作为连接铁路与市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在雨季承担起供应链的压力缓冲作用。通过“铁路直达—口岸免查—入仓再检”的流程显著减少边境滞留时间,同时大幅提升整体通关效率。雨季期间,保税仓临时入库与转运能力同比提升超30%,有效规避了车辆运输过程中的自然灾害与监管中断风险。
金融润滑,库存融资与全链路风控助力企业稳健运营,在此基础上,老挝金融租赁有限公司(LFL)进一步推出“保税仓在库车辆质押融资服务”,为企业提供在库车辆估值贷款支持。该模式大幅降低了企业现金流压力,实现资金周转率提升超过50%,成为老挝雨季“物流+金融”融合创新的代表性实践。
雨季从“停滞期”到“机遇期”的战略转型
“中老铁路 + 保税仓 + 金融支持”三位一体的保供模式,已从“灾难应急机制”转化为区域性常态化物流解决方案。随着中老泰铁路加速贯通、“一带一路”与RCEP政策联动深入,该模式未来可复制至水果、生鲜、电子元件等高货值品类,全面提升东盟供应链的抗压能力与响应速度。
当中老铁路列车载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穿越暴雨中的中老友谊隧道,塔纳楞保税仓的智能物流大屏正闪烁着一条条实时运输轨迹——它们连接的不仅是昆明与万象,更是一个以铁路为动脉、保税仓为心脏、金融为血液的跨境供应链新生态。